熱線:021-5605683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熱線:021-56056830,66110819
手機:13564362870
(2)不同操作參數(shù)對染料去除的影響
①電流密度的影響
本實驗以羅丹明B為目標污染物,初始pH值為7,氯化鈉濃度為2g/L,分別考察了電流密度為10mA/cm2、20mA/cm2、30mA/cm2、40mA/cm2、50mA/cm2時BDD電極對羅丹明B的去除效果。如圖2所示,去除效率與電流密度呈正比例關系,說明電流密度越高去除效率越好。當反應時間達到90s時,各電流密度均能實現(xiàn)對污染物100%的去除。這主要由于電流密度越高,單位時間內(nèi)傳輸?shù)碾娮泳驮蕉啵蚨鴷懈嗟淖杂苫a(chǎn)生,所以反應效率越快。但高電流密度就意味著高能耗,因而電流密度不易過高,結合去除效果看,10mA/cm2應是最適宜的電流密度。
圖2電流密度對羅丹明B去除的影響
②pH值的影響
本實驗以羅丹明B為目標污染物,電流密度為10mA/cm2,氯化鈉濃度為2g/L,分別考察了在pH值為3、5、7、9和11時BDD電極對羅丹明B的去除效果。如圖3所示,去除效率與pH值成反比,pH值越低去除效果越好,可見對污染物的去除呈酸性溶液>中性溶液>堿性溶液的特征。這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,一方面酸性溶液更有利于Cl·和·OH的生成;另一方面,pH值過高還會降低電極的析氧電位,使析氧副反應更容易發(fā)生,從而影響污染物的去除。然而,溶液的酸性越強則對電極的壽命影響越大,因此pH值也不易過低。綜合考慮,最適宜的pH值為5。
圖3 pH值對羅丹明B去除的影響
③氯化鈉濃度的影響
本實驗以羅丹明B為目標污染物,電流密度為10mA/cm2,pH值為7,分別考察了氯化鈉濃度為1g/L、1.5g/L、2g/L、2.5g/L和3g/L時BDD電極對羅丹明B的去除效果。如圖4所示,去除效率先與氯化鈉的濃度呈正比,但氯化鈉濃度高于2g/L時,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反而與氯化鈉的濃度呈反比。以時間為90s為例,以上述氯化鈉濃度為順序,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分別為55.24%±2.11%、73.69%±1.16%、99.58%±1.42%、96.80%±1.69%和85.30%±0.97%。適當?shù)穆然c濃度可以提高系統(tǒng)的電導率,加快電子傳輸,但濃度過高時,大量的氯離子會積累在電極表面,阻礙污染物與自由基的接觸,從而抑制了污染物的去除。綜合考慮,最適宜的氯化鈉濃度為2g/L。
圖4氯化鈉濃度對羅丹明B去除的影響
(3)不同自由基對污染物降解的貢獻
為探究Cl·和·OH對污染物降解的貢獻,本實驗分別以乙酸鉀和硝基苯為Cl·和·OH的猝滅劑,考察其對羅丹明B的降解作用,實驗條件為確定的最佳條件。加入乙酸鉀后,開始階段污染物的去除被抑制,但最終仍能達到93.15%±2.17%,鑒于乙酸鉀對Cl·很強的淬滅作用,說明Cl·并不是主要的自由基。與此同時,加入硝基苯后,污染物的去除被明顯的抑制了,到反應最后去除率也只有39.29%±1.82%,鑒于硝基苯對·OH很強的淬滅作用,這說明·OH是降解污染物的主自由基,對去除的貢獻最大。
(4)對比實驗
為進一步探究本體系對染料去除的效率,圖5所示為本研究在最佳條件下和其他相關技術的對比,分別選取了過硫酸鹽催化和光催化為對比對象,溶液同為20mg/L的羅丹明B。如圖所示,本研究對去除羅丹明B時的反應速率常數(shù)為2.964min-1,高于光催化和過硫酸鹽催化的0.674min-1和0.318min-1,這說明電化學氧化在以氯化鈉為電解質(zhì)時對染料去除有較強的優(yōu)勢。
圖5與其他催化技術的對比實驗
4.結論
通過上述實驗證實,在同樣以氯化鈉為電解質(zhì)的條件下,除氨基黑近乎相同外,BDD電極對其他幾種染料去除效果均高于釕銥電極。以羅丹明B為例,BDD電極的最佳反應條件是電流密度為10mA/cm2,pH值為5以及氯化鈉濃度為2g/L。此外,自由基淬滅實驗顯示,·OH為降解羅丹明B的主自由基。對比實驗顯示,電化學氧化技術在以氯化鈉為電解質(zhì)時去除效率高于光催化技術和過硫酸鹽催化技術。